欧博abg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十位优秀选手演讲内容摘登
编者按:笔力可扛鼎,欧博abg无悔写春秋。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中,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从开山岛上升起的五星红旗,到雪域高原撒下的一颗种子,再到伶仃洋上如长龙卧波的跨海大桥……它们流淌于记者的笔端,幻化为无数新闻记者的使命初心,凝铸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引航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供给奔涌的力量。
10月,由中宣部、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五届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演讲活动经过层层选拔,最终推选出10名优秀选手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承办的《2018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》录制。特摘登这些记者的演讲内容,与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以及读者朋友共同庆贺第19个记者节。
手捧滚烫故事 传递楷模精神
光明日报社 郑晋鸣
郑晋鸣(右)与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上植树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今年7月27日,王继才在开山岛去世。28日一大早,我冒着大雨驱车赶往灌云县,在县医院太平间,见了王继才最后一面。
第二天,我再一次上了开山岛,算起来,四年多,这是我第9次上岛了,前面8次都有王继才的陪伴,而这一次,他却永远地离开了。那一天,也是开山岛32年来,第一次无人值守,整个小岛在哭泣。
看着岛上熟悉的一草一木,睹物思人。第二天,《坚守32年,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》见报,这篇报道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,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点赞。
说实在话,不是我的稿子写得好,是王继才的事迹感人。
从第一次上岛到现在,已经跨过五个年头,总有人反复问我,开山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岛?王继才为什么一直在守岛?记者为什么要跟随采访老王这么多年?
开山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,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。五年前这里没有淡水,没有电,当然也不通手机,也不通网络。这个小岛上唯有的生命就是王继才夫妇、三只小狗、五条净化水的泥鳅和三只不会打鸣的公鸡。
这个岛为什么要值守?首先,它的战略意义特别重要,它是黄海前线第一岛。1939年侵华日军侵略连云港时,就在这个岛上歇的脚。
其次,这个岛由于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,说起来不远不近,如果坐快艇,只要38分钟就可以到达。所以,小岛成了“黄赌毒”和蛇头向往的地方。
整整32年,11680天,夫妻俩每天过着同一天的生活。其中20多年,全部都是没有水没有电,只有一盏煤油灯、一个煤炭炉、一台收音机的日子。
每天早上,夫妻俩扛着红旗到后山升旗,男的升旗,女的敬礼。没有国歌,没有奏乐,也没有人看。升旗后,寂寞难耐就在岛上数鹅卵石,在树上刻字。20多年里,他们听坏了19台收音机,用坏了200多面红旗,60多根旗杆。
王继才曾告诉我:“别看这个岛小,又艰苦,只要我站在这里,我们国家的雄鸡版图就不缺胳膊不少腿;只要每天升起五星红旗,这个岛就有颜色;出海的渔民只要看到红旗,就回家了。”
因为这份信念和信仰,王继才用一个民的本分,完成了兵的责任。
我认识王继才算起来已经14年了,前10年,因为没有迈开腿,所以一直没上岛。
后来由于运动了脚力,5年不到、9次上岛,才知道真正的开山岛和真实的王继才;由于开动了眼力,才看到老王守岛的苦乐酸甜;因为发动了脑力,才去思考平凡英雄背后的初心伟力;也因为充分调动了笔力,才写出了全国人民点赞的好稿。
世上的路被诗人写作山高水长,世上的人被追问想要怎样一生。有人说你大半辈子都在奔波,不值!听了王继才的故事,我想问大家,怎样的人生才值!
见证中国奇迹
广东珠海广播电视台 桂嘉晨
桂嘉晨(右)采访李志均老人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长龙卧波伶仃洋,从此天堑变通途。港珠澳大桥,作为世界上最长跨海通道,被一些外国媒体誉为“现代世界七大奇迹”之一。因为有了这座桥,珠江口东西两岸,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,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几年来,我有幸参与了港珠澳大桥众多节点的新闻报道,了解了许多建设中的艰辛与不易。
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,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。它集桥、岛、隧于一体,其中开凿6.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,成为世界级的工程难题。
2013年5月,第一节沉管成功安放。一节沉管的大小,超过一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,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对接,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。而港珠澳大桥要完成的则是30多次这样的“深海之吻”。其中,近500项专利技术,为全世界同类工程提供了“中国经验”。
林鸣,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,采访中我了解到:33节沉管,他全部亲自坐镇指挥,无一缺席。即便是在因过度劳累而导致鼻腔出血,手术后4天,他又回到了工程现场随船作业。正是有了林鸣和这些大国工匠们的不懈努力,中国外海沉管技术完成了从零到世界之巅的升华,也赢得了世界工程界的尊重和掌声。
因为这座桥,大桥经济时代来临,这是荣光,更是使命。而珠海这座城市本身,就是一个奇迹。
李志均,一位退休摄影师。20世纪50年代,他从香港到珠海参加工作,从那时候开始,他就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身边的一切。1978年,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,珠海成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。40年沧海桑田,珠海已经从一个落后的沿海小县城成长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,珠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
从今年5月份开始,珠海广播电视台组织了“纪念改革开放40年——窗口行”大型异地采访活动,我和我的同事先后奔赴深圳、厦门、汕头等地,全方位报道经济特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。
各经济特区勇立潮头、锐意进取,充分发挥“实验田”和“窗口”作用,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,实现历史性变革、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深圳,从小渔村起步,如今已华丽蜕变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成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标杆。而拥有三个经济特区的广东,正按照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”的要求,继续做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。
浩渺行无极,扬帆但信风。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,回望来时路: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道路,那是沿着改革开放行进的道路,那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。这条路,我们将一直坚定地走下去。
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
西藏电视台 泽仁拉姆
泽仁拉姆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采访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今天,跟大家分享一段“三人乡”的故事,它发生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。从1964年到1998年,整个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。
玉麦很大,面积有3644平方公里;玉麦很小,目前仅有9户人家32口人,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建制乡。
上世纪60年代,当玉麦乡的山头飘起外国国旗时,桑杰曲巴愤怒了,他爬上山头,拔下外国国旗抗议道:“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!”就这样,桑杰曲巴、卓嘎和央宗三人成了祖国边境忠诚的守边人。
“1978年,欧博官网阿妈在翻越日拉雪山去看病的途中不幸离世。第二年,16岁的小妹妹也在这座雪山上遭遇意外。”卓嘎、央宗姐妹说,最苦的时候家里连食盐都吃不上。
我问:“既然这么苦,为何不离开?”
她们说:“政府曾将玉麦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曲松村。可一家人怎么都开心不起来。阿爸说,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,如果我们走了,这块国土上就没人了!”没过三个月,一家人又回到了玉麦。
她们记得,阿爸用剪刀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,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贴在红布上。阿爸说,这才是我们的国旗,国旗插在哪里,哪里就是祖国的神圣国土!
我问:“在你们心中,祖国是什么?”
姐妹俩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:“祖国就是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,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离不开的土地!”
春去秋来,玉麦的喜事渐渐多了起来——
1994年,新的村址建了起来;2001年,玉麦终于通了公路;2011年,边防派出所正式进驻玉麦;2017年10月,卓嘎、央宗姐妹满怀感恩之心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,汇报今天玉麦情况。
2017年10月29号,一份来自中南海的牵挂抵达了这里,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、央宗姐妹回信了!总书记说:“有国才能有家,没有国境的安宁,就没有万家的平安。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,我们都要看好守好。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,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,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、幸福家园的建设者。”
去玉麦采访,需要翻越三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,淌过若干条河流,穿越沼泽地和一段陡峭山路。当我们驾车快要爬上日拉雪山山顶时,车子突然熄火,急速往悬崖边滑去,两米、一米、五十厘米,情急之下,司机把车头撞向了崖体,车子才得以停下。直到车门被打开,我被拽出车子,才发觉自己早已四肢僵硬。此时,汽车后轮离悬崖口不足十厘米!稍作调整后,我们决定背上设备,徒步走进玉麦。
《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》系列报道在《西藏新闻联播》中作为头条播出;卓嘎、央宗两姐妹成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;卓嘎作为我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,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;今年10月,她们当选为“时代楷模”。
永不磨灭的英雄宣言
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杜娟
杜娟(中)在装甲车上采访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今天我想讲一个基层连队的故事。
这个连队诞生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年代,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。
这位英雄被评为“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名感动中国人物”。他生前说过三句话:
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!
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!
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!
这位在战火中壮烈牺牲的特级英雄叫杨根思,而这三句话也被称之为人民军队的英雄宣言。这些年,我多次跟踪采访这个连队。今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组织“传承红色基因”融媒体报道,我又走进了这个英雄连队。
60多年来,“杨根思连”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有三条“连规”却从未改变。在这里采访时,正好赶上新兵下连,发现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到老连长雕塑前宣誓,看的第一场电影是《杨根思》,高呼的口号是“三个不相信”。
老连长的“三个不相信”已成为连魂,代代相传。从命名到现在,连队7次被授予荣誉称号,34次荣立集体功。
汶川地震,湍急的河流上,他们横趴在被震掉桥板的铁索上搭成人桥,让孩子们从后背上一个接一个爬过去。
朱日和沙场演兵,他们昼夜战斗,在凌晨后,用3个小时武装奔袭50里冲上阵地。
南苏丹国际维和,他们又用生命在连旗上增添了一抹血染的鲜红。
2016年7月10日,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激烈交战,维和营区战火弥漫。突然,一发火箭弹击穿了“杨根思连”正在保护难民的105号步战车。
刚刚过完22岁生日的战士李磊,头部胸部被弹片击中,鲜血浸透了他的迷彩。再有一年就要退役的33岁士官杨树朋,因腿部失血过多抢救无效去世。
连长王震告诉我,杨树朋在抢救中紧紧咬着牙,没叫一声疼。只是听到战友肖坤说“杨班长你一定要挺住,嫂子和一鸣还在家等着你呢”,他的眼角流出了泪水。
在杨树朋家里,我见到他的妻子邹丽娜和儿子杨一鸣。一鸣8岁了,他会唱两首军歌:一首是爸爸教的《强军战歌》,一首是跟指导员叔叔学的《英雄回家》。
英雄回家了。战友们把他俩的军装和联合国颁发的“和平勋章”捧到老连长雕塑前,把他们的部分骨灰,安葬在连队驻地附近的革命烈士陵园。
告别“杨根思连”那个晚上,我睡不着觉。英雄这个字眼儿像无数朵浪花在心头撞击。当军事记者这些年,我采访过20多个英雄连队,曾在海拔5450米的冰封哨卡蹲点7天7夜,高寒缺氧剧烈头痛仍和官兵巡逻在风雪路上。也曾在戈壁大漠被肆虐的黄沙一次次刮倒,仍坚持采访。但这些和英雄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?
我们的“路”
辽宁营口鲅鱼圈区广播电视台 李承泽
李承泽(右)在鞍钢鲅鱼圈新厂采访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营口是辽宁省的一个地级市,鲅鱼圈是营口一个新区。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新区,它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。
首先,从一块钢说起。今年8月30日,世界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开通了他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座桥——中马友谊大桥。
因为马尔代夫所处的海洋环境对桥梁钢的耐腐蚀要求极为苛刻,建桥材料、技术的缺乏影响了桥梁建设。
为解决技术难题,大桥项目组慕名找到了鞍钢鲅鱼圈新厂。该项目工程师段江涛说:“这是中马两国元首共同商定的大项目,这块硬骨头再难啃,咱也得啃下来。”那段时期,段江涛团队吃住都在现场,没日没夜地进行技术攻关,最长的一次他们连续工作超过了50个小时。最让他后怕的是不慎感染了马尔代夫当地难以治愈的疾病,鼻子出血不止,高烧不退。
我问:“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”
段江涛说:“出了国才更爱国,再大的困难也得抗住!”
经过反复试验,段江涛团队终于研发出了为马尔代夫量身定制的桥梁钢——“3镍系列耐海洋环境大气腐蚀钢”。这一长串儿名字,每个字都是实力、汗水、智慧!
说完了钢,我再说一趟车。2014年10月18日,由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始发,直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运营,这是我国首个经满洲里口岸直达莫斯科的中欧班列,我们称它为“辽满欧”班列。
上个月,我坐着这趟班列去了莫斯科。
没想到,刚到莫斯科第一天,我就上了俄罗斯第一频道的新闻!当然,我也知道,他们关注的不是我,而是这趟班列,和班列上的这群中国人。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”营口港莫斯科工作团队。
去年夏天,团队中的两名成员陪同俄方代表回家乡考察港口项目,我第一时间赶到港口与他们见了一面,可由于行程紧张,他们都没来得及回家看看。
他们告诉我,在莫斯科他们更想家,思念家里的亲人,好想多听听他们的声音,哪怕是担心与抱怨。可让他们开心的是,不久的将来,这个中俄两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一期工程将竣工,陆续投入使用,中欧班列在莫斯科有了更好的家!
从一块钢,到一趟车,再到“一带一路”,我有幸记录了在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中的营口脚步、东北脚步、中国脚步。作为这条路上的一名记者,我将会一路播报,一路收获,一直前行。
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
人民日报社 张烁
张烁(左)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钟扬教授的宿舍里采访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这是我采访对象留下的一个磨破皮的双肩包。
这个包足有三四十斤重,里面有植物标本碎片、国家项目申报材料,还有五颜六色的药!降压药、降脂药、扩血管药……
双肩包的主人叫钟扬,复旦大学教授、著名植物学家。在钟扬离开的日子里,我一路追随他的足迹,行程1万多公里,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,真切感受到什么是“时代楷模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,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。钟扬要做的,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“家底”,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。
采访中,钟扬的学生讲述了在珠峰采样的经历。那是下午2点多,狂风肆虐。“钟老师,您留在大本营吧,我们去!”那时的钟老师嘴唇发乌,气喘得像拉风箱。但他坚定地说:“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,我不去,你们更难找。”
逆风而上,向珠峰北坡挺进,上不来气的钟扬脸都肿了,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。终于找到了!一株“鼠麯雪兔子”跃然眼前。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,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!
16年间,钟扬和学生们领教过17种高原反应,他们战风雪、斗严寒,喝冰水、睡帐篷,总行程可以绕地球12圈,共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,为人类建造了一艘种子的“诺亚方舟”!
令人痛心的是,天妒英才,钟扬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,不幸殉职,生命定格在了53岁!
为了信仰,为了入党志愿书上那三个“奋斗终身”的承诺,他舍弃的不仅是亲人团聚,还有功名利禄、身体健康,直至宝贵的生命!他把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镌刻在了世界屋脊上!
让我们听听钟老师留下的一段珍贵录音吧:“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,但我毫不畏惧,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,而我们采集的种子,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,到那时,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。”
采访钟扬,是一次精神的洗礼,我无数次在泪水中敲击键盘,在每写完一篇报道后大哭一场,借助人民日报强大的全媒体传播,一个月间,报道总阅读量超过4500万、点赞9.4万、留言7441条。
这些年的记者生涯,我还接触到很多像钟扬这样和平年代的英雄。
两年前,我报道了一个78岁的老人,他把毕生积蓄都捐给寒门学子,自己身患癌症却宁可吃廉价“仿造药”。病床上,得知有人想宣传他,他说:“千万不要让学生知道我的信息,就说‘捐款的是一位清华大学退休老教授’。”这个老人,名叫赵家和。
六年前,我采访了一个28岁的姑娘,她在生死一瞬推开学生,自己被碾压在大客车下。醒来后,得知自己永远失去双腿,她说:“我今后能安假肢吗?我还要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呢!”这个姑娘,名叫张丽莉。
钟扬、赵家和、张丽莉……都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,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楷模!作为一名记者,我庆幸,能够零距离接近英模,用崇高信仰涤荡自己的灵魂;作为一名记者,我自豪,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,让一个人感召千千万万;作为一名记者,我光荣,能够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先进典型,使命在心,重任在肩!
我们的初心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王颖
王颖(右一)在朱日和沙场阅兵现场参与搭建“万象鹰眼”索道摄像机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我的故事从这部手机说起。它很普通,却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,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直播纪录。
天舟一号发射的实况,是我的同事董大伟把手机架在离发射点30米外拍摄的。
直播中,手机屏幕被强大的气流震裂了,但直播信号没有中断。向前、向前,向着新闻现场勇往直前,这才是记者始终守望的职业信念。近点、近点,向着事件核心再近一点,这才是我们永不忘却的初心召唤。
朱日和直播报道,中央电视台700多人的团队,77个机位,野外奋战60多天。为了充分展现阅兵的宏大场面,我们费尽周折搬来了直播神器——云梯车。
为了寻找更好的拍摄角度,有一天,云梯车临时更改了架设地点,而新地点有个大土堆,需要尽快铲平。
情急之下,我跑上阅兵道拦下了一辆正在施工的铲车,驾驶室跳下一位小战士,脸晒得很黑。听了我的请求后,他笑着对我说:“我知道你是中央电视台的,你现在住的地方,还是我们的营房呢。”“那你们搬到哪里去了?”我赶紧问。“我们搬到了车库。”天啊,车库?那里没有窗户,戈壁滩上的大中午有五六十度啊!看看眼前这张晒得脱了皮的脸,为了这张脸我也要把直播做精彩了。
小战士很快把铲车开了过来,三下五除二,不到几分钟就开出了一条新路。
直播结束后,我翻看了好几遍录像,想在千军万马中找到这个小战士,可惜没有。但他说的那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,你们的直播精彩,就是我们的精彩、国家的精彩。
戈壁滩上的这名战士,阅兵道上的这个机位让我理解了初心的另外一种含义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,我们每一个岗位都在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,这种检阅未必是在镜头前,但一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。
2017年3月,央视新媒体推出了时政微视频《初心》,迅速赢得了亿万网友的点赞。
为了更好做好《初心》主题,我和我的同事两去延安、三赴正定、四下宁德,翻遍了上千小时的视频素材和几百万字的地方档案。
在陕西,我们采访到了一位当年曾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同劳动、一起搭伙吃饭的老乡——张卫庞,他向我们深情讲述了一个珍藏了40多年的针线包故事。当年习近平同志和他分别时对他说:“我们在一起相处了7年,我也没什么好送给你的,我就把这个针线包送给你,这个针线包是我母亲给我做的。”
针线包上有齐心老人亲手绣制的三个字——娘的心。
有一些网友说:“娘的心就是初心。”母亲希望儿女好,人民希望国家好!有了这样的初心,就有了改变中国的力量。这才是根植人民、情系百姓的初心之源、力量之本!
我分享的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,人物很普通,事也极平凡,但他们却让我记忆犹新,透过他们我看到了一个精彩而又伟大的中国,一颗颗不忘使命、砥砺奋进的初心。
从一棵树到一片“海”
陕西榆林传媒中心 郝冲
郝冲(左)在采访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,看惯了青山绿水,我对沙漠有着强烈的好奇。
两年前,我来到榆林,成为一名记者。这里蓝天白云、林木葱茏。是什么让这片茫茫大漠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塞上明珠?我找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她。
她叫牛玉琴。1985年,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刚一出台,她就和丈夫张家旺承包了万亩荒沙开始植树造林。刚栽下的树苗被风吹得连根拔起,没有路就驴驮人扛,夫妻二人常常是吃一口窝头咽一嘴沙。经过四年努力,造林初见成效,丈夫却积劳成疾,永远离开了她。从痛苦中站起来的牛玉琴,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沙海边缘植树800多万棵,造林11万亩,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图扩大了近七倍。
全国劳模张应龙就是我找到的第二个答案。
初见张应龙时,他文质彬彬,不时向我讲起国际环保动态、沙漠植物开发等话题,这和我心中治沙人的传统形象完全不符。他辞掉北京年薪30多万元的工作,卖掉房子,将自己全部的积蓄500多万元全部投入治沙。一路走来,张应龙不仅从一个林业外行成长为治沙专家,而且发展林业经济,办起了林果加工厂。如今,仅长柄扁桃的深加工,每年就可创造产值3亿元,带动5000个农户参与林木产业。在他手中人人厌恶的黄沙已经蜕变成脱贫致富的金沙。
寻找答案的路上,我收获的还有感动。
治沙英雄石光银,唯一的儿子在拉树苗途中因车祸遇难,而那天是植树节。种了一辈子树,把植树节当成过年一样的石光银没想到在这一天失去了挚爱的儿子。巨大的悲痛没有压垮这条铮铮铁汉,儿子下葬后的第二天,他就出现在造林工地上。
牛玉琴、石光银、张应龙,曾经我认为他们就是我找到的答案。牛玉琴却告诉我,没有联产承包,毛乌素仍是荒沙一片。石光银说,没有体制改革,就没有我的治沙公司,就没有我石光银的今天。张应龙也告诉我,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,土地承包到期后可以再延续30年,让他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,更加坚定了他的治沙信念。
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,承包治沙的改革春风吹绿了茫茫沙漠,执着坚守的治沙精神再造了片片绿洲。40年来,榆林沙区群众的年人均收入由不到300元增加到了2万元,森林覆盖率由0.9%提升到33%。这片绿色,成为祖国西北地区的绿色长城,牢牢守住了风沙南侵东进的脚步。
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榆林人已经把植树节当成最重要的节日。树活了,沙退了,人富了。榆林的治沙造林只是我国生态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。今天,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,推动绿色发展,建设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。
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
新华通讯社 刘万利
刘万利在伊拉克摩苏尔市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今天,我的故事就从几面国旗讲起。
去年,我在伊拉克采访过一名足球教练,他叫加尼姆。30年前,他是伊拉克国家队的主力,伊拉克球迷心中的马拉多纳,曾经代表伊拉克参加了1986年世界杯。
但是,后来他无法征战球场,而是征战在一个满目疮痍的战争国家里。他告诉我,他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,是身披国旗奔跑在赛场上。但是,在我采访他的时候,他的那面珍贵的伊拉克国旗,紧紧裹着的,是他的儿子和女婿的遗像。
过去15年,战争不仅摧毁了一个国家,更在摧毁一代人的梦想。哪怕是娱乐这种小小的心愿,也变得扭曲不堪。
有一次,我进入被极端组织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市采访,一颗子弹击中了距离我只有一米的屋檐。屋檐碎裂,子弹弹起,就落在我的脚边。一个四五岁大的男孩跑过来,举起手中的水瓶,把水浇在弹头上。滋的一声,滚烫的弹头上升起了一团白雾。小男孩笑着,捡起弹头,放在我的手心。那一刻,我的心是酸楚的。残酷的子弹在孩子的眼中竟然成了游戏的玩具。
后来的日子里,伊拉克的局势渐渐好转,我跟随政府军见证着他们一处一处地收复被占领的城市村落。每收复一处,伊拉克政府军就将一面国旗插在城市的制高点。
2011年初,利比亚内战爆发。数万人为躲避战火逃往邻国。在利比亚和埃及交界的边检站,大量难民滞留在靠近埃及的一侧。几百米外的利比亚哨所空空荡荡,旗杆上的国旗已被战火烧的不见踪影。
一名利比亚人拦住我,哭着恳求我把他带进埃及。他在战乱中与妻子走散,唯一的女儿受了枪伤被送到埃及境内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。他说,之前看到中国人可以优先通关,这个时候也只有中国人可以迈过这里的边检线。
中国公民优先,因为在危难时,五星红旗就守卫在我们身边。
当利比亚内战平息,我转战到另一个战场,也门。
2015年的一天凌晨,一连串巨大爆炸声,将我从睡梦中炸醒。防空火炮点亮了萨那的夜空,大量弹片如雨点般倾泻而下。
我和中国驻也门使馆工作人员一共30多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里避难。地下室里什么也没有,只有墙上悬挂的一面五星红旗。
那一刻,五星红旗下,就是我们的庇护所,就是我们的家。
同样在那一刻,中国护航编队正迅速向指定海域驶进,一场惊心动魄的撤侨行动即将展开。撤侨的车队,悬挂五星红旗,通过检查站时,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通行证。码头上,在临沂号护卫舰的临时海关口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就是我们的身份证。
那一刻,在每一位中国人激昂的泪光中,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,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安全感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这个星球上最嘹亮的歌声。
我是新华社一名普通记者。工作十年,七年驻外,辗转利比亚、也门、伊拉克三个战场。枪林弹雨,生离死别,荣辱兴衰……都已化作“新华社几月几日电”,永远地留在了中国新闻的历史稿库里。
我能够在危难中工作,在寂寞中思考,在生死考验中砥砺前行。因为,在心的最深处,恪守一份职责;在心的最高点,挂有一面国旗。
为了心中那束光
山东广播电视台 崔真真
崔真真参加尼山论坛报道 图片为演讲者个人提供
在我的办公桌下面,有三双鞋:高跟鞋、运动鞋、雨胶鞋。这三双鞋,陪伴我走过采访的路。
十年前,我成为山东卫视的新闻主播。高跟鞋是我的标配、也是我的最爱。原以为,我会一直奋战在演播室里、聚光灯下。可没想到,两年前新一轮的业务改革,使我成为一名一线记者。
接到转岗通知的瞬间,我大脑一片空白。离开了熟悉的主播岗位,我还能干什么?我能干得更好吗?
很快,我在新成立的融媒体报道部开始了工作。融媒体报道就是要求我们电视人转变为能够适应电视、网络、客户端等不同平台要求的“多面手”。于是,我脱下高跟鞋,换上运动鞋,开始了艰难的转型。
2017年4月的一个夜晚,淄博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掉入十几米深的枯井。晚上11点,我们从济南赶赴现场,第一时间推出网络直播。最初救援力量不够,最缺的是挖掘机,我们“闪电新闻”客户端的直播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出去,不到半小时,微博、微信上关于这条消息的转发量达到十几万次。两个小时后,21台挖掘机同时作业,100多位专业救援人员争分夺秒。我心里默默地祝福:我们的救援,快点,再快点!孩子,你一定要撑住!
终于,孩子成功获救。上千万人通过“闪电新闻”和我们一起在线见证了这场拯救生命的壮举。新技术、新应用、新方法,创新的传播方式推动了这次救援的成功。这一刻,我好像找到了方向,整个世界都明亮了。
一年半的时间,我们在客户端、电视端发起的直播超过2000场,电视、网络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我们电视人早已在大小屏熟练切换中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。
现在,我又悄悄添置了一双雨胶鞋。有了它,关键时候我能冲出去。今年夏秋之交,潍坊等地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。穿着雨胶鞋,行走在灾区,我认识了这样一张面孔。
他叫朱法起,是青州市王坟村的村委会主任。洪水来的时候,他顾不上厂子和被洪水困住的儿子,第一时间忙着转移群众。洪水退去,他又忙着抢修道路、分发物资,一直冲在救灾的第一线。直到洪水退去的第六天,他才第一次走进自家山楂食品厂的大门。面对委屈的儿子、狼藉的厂区、泡坏的产品,这位50多岁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。眼泪的背后,是基层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的选择,是一名村委会主任的责任和担当。
直播结束后,我们将眼泪背后的故事制作成短视频,满满的正能量在指尖传播。通过这次直播,我更加坚定了转型的信心!不要在留恋昨日的辉煌中错过明天的美好!观众在哪里,我们就在哪里!